赤峰市2023年度“法治事件案例”展播

近年来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赤峰市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进特色法庭建设,打造多元共治的诉源治理模式,有效破解了案多人少、基层矛盾易发多发等难题。

一是纠纷化解进基层。积极延伸服务触角,建立“人民法庭+共享法庭、巡回审判点、法官工作站”工作模式,干警主动走到群众中、走到矛盾纠纷发生源头,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,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如,克旗法院达里法庭立足农牧民居住分散、交通不便实际困难,在辖区内设立10个共享法庭,有效减轻群众诉累,今年以来,法庭受案量同比减少630件。二是指导服务进基层。市中院出台关于打造特色人民法庭指导意见,启动“院长带头下基层,我为基层解难题”活动,指导每个地区法院创建1-2个特色法庭。如,指导元宝山法庭、松山涉企诉讼中心创建“优化营商环境特色法庭”,在企业设立“驻企法官工作站”,以能动司法“最优解”精准作答企业“最需要”。指导喀喇沁旗法院牛营子法庭创建“药乡法庭”,服务特色产业发展。三是组织建设进基层。人民法庭与基层政法单位、基层党组织成立“党建联盟”,推动全市成立117个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,凝聚多元解纷合力。如,左旗法院隆昌法庭打造“人大代表+人民法庭”治理模式,诉前成功调处一起200余户集体涉土地征拆纠纷,取得良好社会效果。翁旗法院海拉苏法庭打造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”模式,融合党建品牌在全国法院推广。

一是深化无讼村居创建。坚持以“无讼”助善治,推动基层党委开展“无讼村”示范创建,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治理效应。如,林西县法院新城子法庭运用“法庭+乡贤+调解”模式,形成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,辖区部分嘎查村连续10余年无信访案件发生。二是加强枫桥式法庭建设。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法庭品牌,如,巴林右旗法院以民族团结示范与诉源治理并举,持续推动“无讼”村创建。贝子府法庭、乌兰布统法庭依托地处文化遗址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,通过上门普法、多方联动,打好服务生态、旅游“司法牌”。三是推进法治队伍建设。发挥人大代表、网格员、乡贤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优势,组建乡村法治队伍,法官担任“法治主任”,指导法治队伍妥善调处纠纷。如,巴彦琥硕法庭庭长包林指导辖区基层组织开展调解工作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”,30年法庭工作中,发回改判案件仅7件。四是强化阵地建设。对诉讼服务中心和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升级改造,依照多元解纷、分调裁审、立案服务、审判辅助、涉诉信访、法治宣传“六大任务”,把最好的空间放到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上来。全市60%的民商事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、基层矛调中心得到实质性化解。

一是完善治理体系。在党委领导下,人民法庭与基层政法单位和调解组织建立对接机制,推动基层建成12个矛调中心,实现纠纷三级筛查。如,巴林左旗法院碧流台法庭积极融入镇域矛调中心,三年来,协助党委政府化解纠纷隐患1100余件。二是完善非诉解纷体系。整合人民法庭、司法所、派出所、综治中心和基层调解组织等资源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。如,克旗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建立“5+N”大调解联动解纷机制,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26.54%。三是完善专业解纷体系。针对易发多发的纠纷,搭建专业化纠纷预防解决平台。在市委政法委支持协调下,市中院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消费、保险、劳动、新就业形态“四大调解平台”,全市法院四类案件总量同比下降17%。四是完善保障体系。建立“诉前调解+司法确认+强制执行”直通机制,法官对调解案件全程指导,调解成功及时司法确认,最大限度促进当场履行、实质解纷。宁城县法院天义法庭通过“诉前调解+司法确认”,妥善化解拖欠190名农民工工资纠纷,有效避免集体访发生。五是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。建立“党组-支部-法官”网格化诉源治理体系,红山区法院通过实行“领导包片、支部包网格、干警包点”治理模式,将干警下沉到基层开展矛盾排查化解,诉前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15%。

通过推进特色法庭建设,实现了矛盾实质性化解水平和审判质效的全面提升,全市法院受案数从2021年的18.3 万件下降至2022年的14.5 万件,同比减少3.8 万件。今年1-11月,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3.16%,案件量实现“两连降”。审执综合质效持续走在全区法院第一方阵。市中院实施党建引领、文化聚力、多元解纷模式,经验做法被最高法院刊发推广。通过调研,乡镇党委书记、群众普遍反映是,现在的法庭最大不同在于懂得沉下去了、懂得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了,处理纠纷的社会效果变好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